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自古以来,婚姻择偶就是人们关注的头等大事。
电视上“非诚勿扰”“百里挑一”吸人眼球,网络上“世纪佳缘”“百合网”注册者千万,大家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自己合适的另一半,上天入地无所不用极其, 但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男生似乎很难俘获女生芳心,女生也弄不清到底如何选择另一半。
活该单身狗,这些事你根本没做对
AB男生各有3000块“恋爱基金”。
A非常想买一个手机,实用性强性价比高。他觉得女朋友也会这样想,于是用3000块买了一部手机送给她,女朋友“十动然拒”。
B则是完全不同的做法。他先花1000块租了一辆豪车,一整天载着女朋友到处兜风。然后用500块买了一大捧花放在后备箱,出其不意地送出去。后用剩下的1500块订了一个豪华酒店的海景房,和女朋友度过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夜晚。3000块都花光了没钱吃饭了,B就拿来酒店的方便面问女朋友说“你愿意和我同甘共苦吗?”女孩子感动的眼泪哗啦啦“我愿意!”
同样的3000块,为什么不同的花法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?
男、女视角存在需求差异。勿陷入利己主义误区
在恋爱过程中,很多人常常犯“利己主义”错误,这个“利己”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自私自利,而是思考问题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,没有顾忌到另一半,终导致自己做了很多事却“然并卵”,把自己感动到不行,对方还丝毫没有触动。
而有的人能换位思考,从“用户体验”的角度设计恋爱场景,充分照顾对方的喜好,终获得成功。
故事中A就是典型的“理性利己主义”,追求“刚性需求”,一切从实用出发,将3000块充分发挥价值,购买自己认为性价比高的电子产品。并且运用“直男思维”,认为自己喜欢的女友也会喜欢,将偏好强加于女朋友,终适得其反。
B则从女生的视角来思考,考虑女生喜欢什么样的东西,租豪车买玫瑰玩浪漫,他用3000块巧妙分配满足了女性对于恋爱的憧憬,后即使吃方便面女孩也会欣然接受。
女性恋爱视角——“理性与被动齐飞,感性共畅想一色”
现今社会有一个怪现象,剩女比剩男多,优质剩女比优质剩男多得多。
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,一是女孩子们普遍比较听话,乖乖读书学习,按照父母的期望实现了高学历的目标,但出了学校才发现,和自己匹配的男性早被“拿下”,剩下的凤毛麟角竞争激烈。
同时女性还有本质被动属性,一般不会选择主动去认识、追求男孩子,只会被动地等人结识,终被一点点剩下。
后来大家想到一个化被动为主动,将主动融于被动的好方法,那就是注册婚恋网站,女性注册提高了自身曝光率,志同道合的男性看到适合的对象会主动联系,这样女生就实现了被动的诉求,交往结识也会更加顺利有余地。
除此之外,和男生”喜欢了就是喜欢了“不同,在初步择偶这一轮,女生会非常理性,而且理性层级随着学历明显提升。
除了初筛男友的理性,女性作为迷人的感性动物,畅想憧憬占据80%时间。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故事,其实B之所以能让女朋友“芳心大悦”,是因为B让女朋友沉浸到了一种畅想模式里,用租来的豪车、玫瑰、豪华海景房为女朋友打造了一个电视剧般奢侈浪漫的体验,即使知道是短暂即逝的,女生也愿意为这一刻的浪漫感动到底。
“互联网+“思维择偶 :分析诉求 +关联铺垫+确定匹配
结合互联网思维,择偶模式就像做产品,一个黄金公式通用,即G=M*R*T。其中M是指,正确的真实的用户诉求。
针对追女孩来说,男生要从女生的角度考虑她的需求动机是什么,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例子,男生认为实用性强的手机也许并不是女生的“菜”,女生更需要浪漫的玫瑰花。
如果连动机都搞错了,礼物不会实现应有的价值。做产品也是一样,很多传统企业分析需求偏于“刚性”,抓住一个痛点就任由自己发挥,后可能已经扭曲用户本意。
互联网做产品则相对聪明很多,它的产品并非是刚性的,比如游戏,你一天两天不打没有任何的影响。但是其他方面,比如柔美的画面、有趣的动画、良好的用户体验会吸引消费者主动过来,即使非刚需也会心甘情愿来玩,终默认产品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
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,无论是产品发布还是追女孩,都要做好关联铺垫。
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一个女生,齐齐去表白。个男生特别傻,开门见山直抒胸臆,当时就把女孩给吓跑了。素不相识上来就表白,女孩子不跑才怪。
第二个就稍微聪明了,他说:“你能不能借我10块钱吃碗面?当然,我们俩萍水相逢,我要先自我介绍一下,这是我的学生证。”这样他就巧妙地像女生介绍了自己,也建立了信任。然后他又说:“这个10块钱我不能白要你的,我得还你!你留一个手机号。回头我打电话给你,我把钱还给你。”这样他就要到了手机号,拥有了联系方式。后他又说:“你要真肯借我10块钱,我还想从你多借10快钱,因为我要请你吃碗面……..”
用姑娘的钱和姑娘共进晚餐,目的100分达到,足以见到建立铺垫的重要性。这种模式和做互联网产品,尤其是产品发布非常类似。如果产品刚做完,无任何铺垫冷不丁直接扔到线上去,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发布,大家还没弄清楚前因后果只看到一个成型的产品,根本无法产生尝试使用的冲动。所以产品发布前,都要进行一些活动的铺垫,盘活产品路径,让目标用户了解、知道,进而逐渐信任,这样它发布后才会获得大家的亲切感和认可。
你需要见多识广,不断权衡确立真实匹配标准。
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曾经写过一篇配比理论。假设有一屋子的人,100个男人100个女人,每个人多手持一个号码,这个号码代表着你的美貌、才华、学识、是否强壮等指标,号码越大的人证明条件越好。大家的目的就是进行自主匹配,实现两个人的号码值。
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,比如分数高的女生往往后匹配分数低的男生,分数平平的女生反而能够匹配到“男神”。但无论如何,后算出的两个人的总分数都是相对优化的。那为什么分数高的两个人没有被恰到好处地匹配到一起呢?
分数高的男生女生都想找到一样优秀的配偶,分数低的则想要找到比自己出色的另一半。所以邀约实际情况往往是,分数低的向分数高的发出邀约,分数高的一开始会因为对方分数低而拒绝,但随着身边人逐渐匹配完成,再接到的邀约可能还没开始的邀约分数高,后这个优质的分数高的人会放弃寻找“同质人”,而选择一个分数一般的人进行匹配。
正因为没有明确的匹配标准,才被外界的环境压力所妥协,选择一个相对优秀的,而并非坚持寻找自己的优目标。
如果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,不知道什么类型才适合我,我该如何确定匹配度呢?
很简单——见多识广,凑够数量。
见识了、接触了足够多的人,自然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择偶匹配度。
其实这个理念和互联网做产品又不谋而合,有一句话就叫做:“少即是多”,一款小众的互联网产品,要想获得真正匹配的目标用户群,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等手段让产品被更多的人所知,触达到足够多的人,在大量的受众基数下自然有人认可、契合产品理念,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忠实用户。
“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”,祝每个朋友找到真正对的那个ta。
责任编辑:途必技术部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uweb.net.cn (优网科技) 转载请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