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社交强耦合
臃肿、猎奇的营销战术正在消失,品牌商通过各种测试来评价社交平台是否与目标客户相关,精准的用户触达比一夜爆红更有价值。
这就触发新一轮的社交营销呈现两个特点:
首先,品牌与用户的强耦合。品牌成为自媒体后,能够直接、有效地与粉丝展开互动,也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粉丝的极客情怀。纽约数字营销研究机构数据表明,60%的品牌100强公司使用Instagram,而有接近50%的Instagram用户会在其平台上搜索产品和品牌。
其次,个性化的“品牌体验”正在被推向新高度。品牌正在和社交媒体KOL达成纵深互动,在精准锁定目标用户之后,开始为高质量的用户提供高附加值。换句话说,消费者必须证明自己的“能力”和“品味”后,才能得到品牌服务。
另一个已经初见端倪的趋势在2016年将会继续增强,即短线程+大分发。从数据的收集、分析到创意与内容的产出,出现了越来越短的线程布局。杜蕾斯的创意产出平均耗时13分钟。而这些创意需要通过智能分发平台进行迅速、大规模地分发,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。
移动DSP持续爆发
2015年的一个明显趋势,即Ad Network(在线广告联盟)继续减少,移动DSP(程序化购买)继续爆发。品牌的广告预算向移动端倾斜,带动行业内出现了更多DMP(数据管理平台)。
从体量看,谷歌、百度、腾讯、阿里、360等大平台间占据主流市场,竞争也在加剧。今日头条、ZAKER等移动客户端发力城市代理商制,还有一大批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及分发渠道,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。
从交易看,组合型投放策略成为品牌商降低投放风险的选择。比如,CPC和CTR两个指标通常是必须提供的数据基础。而汽车、房产、保险等行业偏好CPM(展现付费)和SEM(搜索引擎营销)同时投放,电商则将较高的Reach Rate(点击后到达的比率)作为衡量广告效果的重要体现。
然而,资源和流量毕竟不像过往那样独立切割,并且广告投放仍有一部分效果无法用数据监测到。数据指标很重要,但它解读和评估的方向更加重要。
总结
当大环境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环境,互动营销不再是一种战略,而逐渐衍生出一个生态。这个生态正在深入上下游产业链:前期参与产品设计,中期输出内容、铺设渠道,后期协同定制化销售,后利润分成。
互动广告也带动营销者从产品的情感利益挖掘转向用户行为洞察,比如做社会营销时,更注重引导UGC;而做产品时,更注重交互体验。此外,编程将成为营销者的必备技能,即懂得前端网页开发和编程如何影响、改善和优化内容。
总而言之,对于受众来说,广告在未来将不是广告,而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,是用户可以交互的内容,是用户更乐意接受的形态;对广告主来说,广告效果和广告预算变得越来越可控。
责任编辑:途必技术部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uweb.net.cn (优网科技) 转载请注明出处